你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这么穷

 

文 / 婉艺

有位名校硕士朋友,费劲巴拉在北京考了个国家公务员,可工资除去房租,吃饭已成问题,为了将来的仕途能够坦荡些,又读了个在职博士,加上他老婆现在年纪大了,正在筹划生孩子,倍感压力。

我们有个共同的群,里面硕士博士一堆,见连他都哭自己工资低,大伙儿也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起来。朋友见大家都有同感,于是吆喝着,穷死了穷死了,这样下去,要下班摆地摊才够生活了,又说自己想辞职,早知道在帝都过得这样拮据,还不如回老家东南沿海做点生意。

最后归结一句话:唉,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怎么觉得自己越读越穷了呢?

此话一出,连常年潜水从不说话的人的都冒出来,说你知不知道多少人想考国家公务员考不上的,你还想辞职,你确定自己不是在拉仇恨?

也有人说,你以为生意是那么好做的吗,你现在起码是旱涝保收,要知道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年头,一说到工资,总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哀怨之气。物价高,尤其是房价高,已经让大部分八零后成为了不得不“啃老”的一代。人人都嫌自己挣得少,不够花,学历偏高的人群尤甚,总觉得拿到手的工资对不起自己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挺看得开。

一个人若是一直在读书,没钱就对了。

学历和能力也许能助我们谋得一份收入还不错的职位,但毕竟大部分的行业,都不可能让我们“发财”。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书念得多了,结识的人际圈子层次提升,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

曾经有人问我,三年的研究生和三年的工作经验,谁更重要。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显而易见,研究生不是每个人都能念,而三年的工作经验,却是每个工作之后的人早晚会有的。

但是,当你读了三年研究生出来,以前本科毕业就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很可能已经升职加薪,单从“挣钱”这个角度来说,你的起点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时的工资,一定比同期与你进入公司的本科生要多那么一点。

这,也算是社会对更高文凭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吧。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阶梯,是精神和技术层面上的晋升,和钱可没啥太大的关系。

既然如此,为何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读书”,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相对快速地掌握一些仅靠日常经验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识,以及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

比如,语文能教你为人处事遣词造句,数学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语——好吧,英语是一门教育部认为你应该掌握的外语。

脱离了课堂的读书,更是一个人拓展自己的兴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升自己眼界,开拓自身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途径。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一个会读书的人,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层次上走得更远。

如果你要做学问搞学术研究,那么这辈子你大概都和书离不开了。

如果你去经营一笔生意,读不读书真说不好能有多大影响。许多农民企业家,小学都没毕业一样每天给成千上万比她学历高得多的人发工资。因为,那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学问,再多纸上谈兵也不能生出金子。

第二,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国家义务教育和高考,实际上的功能,是一种社会的阶梯。

通过高考和高等教育,一个家族的人们得以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比如,农民的孩子再也不会只能是世代为农,他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变成国家公务人员、或者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比如教师、医生,或是金融从业者。

所以,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却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如果你想挣钱,那么你做的并不应该是不断念书,而是早日在掌握了一门技术之后,投入挣钱的第一线。

每逢傍晚,人群熙攘的地铁口或是天桥上,总会有一些衣着时髦的上班族在摆地摊,相信我们大家都没少见过。你们可能不以为然,有时看到好玩的东西,也会驻足蹲下来把玩,或者掏个腰包买下一个喜欢的小玩意儿。

一位亲身摆过地摊的朋友告诉我,别看不起那些摆地摊的,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的纯利润可以上千。

以从8点摆到12点计算,平均每小时250块,何况真正摆地摊的,都是11点之前就收摊了。

怎样,是不是比大家的计时工资要高多了。

曾经有个好朋友进了100个手机壳,便宜的1块钱一个,可以卖到十到二十块。贵的5-6块一个,市场价高达四到五十。一晚上只要卖二十个,纯利润就超过了她上一整天班的收入。

所以,别对那些开着豪车摆地摊的人感到奇怪了,摆地摊也不丢人。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其中我最讨厌的,就是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自古公务员地位就高,我们总说士农工商,总把做生意的人排在末位。能混到吕不韦那种级别的企业家,身份早已不单单是商人那么简单。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也觉得做生意不好,没有社会地位,拼了命的想考公务员、当教师什么的,其实这都是一种偏见。

一个人高尚不高尚,和他的职业没什么关系,现在信息开放了,新闻审查也宽松了,什么丑闻都能爆出来,谁还能说老师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护士都是白衣天使,公务员都是人民公仆?

所以,关键看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想做学问才应该不停读书,若真想挣钱去经商或创业才是王道,要知道,给人打工永远不可能发大财。真要能经营出一个上市公司来,也是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出常人的智慧,

那一切,跟混得了几张文凭,可没有多大的有关系。

反而是很多已经相当成功的企业家,本身学历并不高,可是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也想有个文凭撑门面,才想起来去名校混个好看的文凭回来,挂在企业的白墙上。

可有些人本末倒置了,穷还不停地想靠念书念发财,又能有多大的做用。

也许是因为咱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到大总听着大人们讲“读书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读书也是件奢侈的事吧。

 

你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这么穷

(0)
上一篇 2015 年 1 月 14 日 下午 12:45
下一篇 2015 年 1 月 14 日 下午 3:08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related_news" in C:\wwwroot\shibo\wp-content\themes\justnews_6.11.3\single.php on line 169

相关文章

  • 如何在旅行中把女友拍的美美哒

    首先,你要有个女朋友。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摄影师Emilie Ristevski的作品,学习一下如何在旅行中把女友拍的美美的。 Emilie Ristevski来自澳洲,热爱旅行,总是行走在路上,甚至将整个澳洲的东海岸变成了自己的家,她说她无法容忍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因此现在热爱自由的她正畅游在美利坚自由的天空下。 Emilie Ristevski的作品几乎符…

    2016 年 8 月 1 日
  • 布洛芬不用抢 中国产能全球第一:一家公司就够33亿人用

    最近大家频繁听到布洛芬的名字吧,它既可以退烧也可以止痛,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然而很多人都在抢购布洛芬,以致于电商及线下药店的库存都光了。 其实大可不必,布洛芬作为一种问世60年的常用药,产能已经不是问题,在中国制造面前更不是问题,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很多药物的原料都要靠中国厂商供应。 以布洛芬为例,2017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作为全球布…

    2022 年 12 月 10 日
  • 经济日报评国内汽车“价格战”:拼价格不如拼价值

    近段时间,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正酣”,除了新能源汽车外,燃油车也是纷纷跟进降价。 对此,经济日报近日评论称,拼价格不如拼价值。企业利润与市场份额互为补充又相互博弈,而价格就是其中的杠杆。 表面上看,企业竞争是产品及价格的竞争,但实际比拼的是企业研发实力、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能力。 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化价格战为技…

    2023 年 3 月 29 日
  • 比亚迪发布车型价格调整说明:上涨2000-6000元不等

    特斯拉前段时间官宣降价之后,不少消费者翘首以盼其他车企跟进,其中就有不少比亚迪的潜在消费者,不过“等等党”这次要失望了。 11月23日,比亚迪汽车官方发布了“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 “根据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系列政策及规划,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国家将不再给予补贴(现有补贴额度:插电混合动力车4800元…

    2022 年 11 月 23 日
  • 日系车即将崩盘还是依然坚挺?“真相”来了

    有人说,日系车越来越难卖,在中国市场即将“崩盘”了,也有人说,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依旧坚挺。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日系车会步法系、韩系的后尘吗? 智电车讯观察到,如今的市场上不乏7万多的轩逸、8万多的卡罗拉、12万的逍客、13万皓影。这标志着,随着中国品牌的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日系车在华的高光时刻基本结束了! 有一说一,现在日系车的市场表现还不能…

    2022 年 11 月 7 日
  • 18万买Model 3?特斯拉回应中国内地市场降价传闻:假的

    4月19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4月18日,特斯拉将Model Y长续航版售价下调9.1%至49990美元,Model Y高性能版售价下调8.5%至53990美元,Model 3后轮驱动版售价下调7%至39990美元。 与此同时,网上有传闻称,本周六中国内地市场特斯拉Model 3、Model Y将迎来降价,其中Model 3最高降4.3万,Model Y系列降…

    2023 年 4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