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相宇
电影的制作,主要分为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后期制作阶段。所以,若不计算宣传发行阶段的投入,仅考虑制作的话,这一个亿的资金分别是花在这三个阶段的。
在研究怎么花钱之前,先讨论一下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在国内电影创作中,投资过亿的影片一定是大制作了。那么作为一个制片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决定要投入如此之大的资金呢?原因就是投资回报率。
影视游戏这种视听类产品都有一个特点,画面炫,好看,震撼的,能给受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的,都会让消费者舍得花钱,去体验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感受。所以,类似于冒险,灾难,战争,魔幻,科幻这种类型,以及任何需要在视听手段上想办法的影片,都需要大投资,来撬动高回报。
影视产品还有另一个特点,明星。自从好莱坞建立了明星制度,明星成为了各种影片最能刺激票房的有效手段,因为明星本身的知名度足够高,能有效调动起观众对影片的期望。那么,根据影片自身气质,花大价钱去请一些符合这种气质的明星,对票房的拉动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也就是说,有这个必要,花钱,叫投资,没这个必要,花钱叫烧钱。
(PS.突然想到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元素。我的理解就是,所谓商业元素,就是你平时在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事情,比如追车,爆炸,飞机失事,海啸,火山爆发,外星人进攻等等。这些元素可以调动起观众去消费影片的冲动,所以称为商业元素。越难见到的事情,越容易刺激观众的消费欲,所以远的像星战,近的像复联,都是这么回事。而立足于某个商业点去展开一个故事,就叫商业片,比如国内有个影片叫《紧急迫降》,就是这个路子。)
根据这种特点,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去分配三个阶段的投资。
筹备阶段。
剧本方面,改编还是原创。
改编的话,小说,剧本都需要买版权,还需要支付一笔改编费,这部分费用 300 到 800 万不等,好的小说版权贵,好的编剧酬金高,具体花多少钱,就看制片人或者导演怎么定位了。
原创的话,孵化期比较长,短则一年,长了五年八年都是常有的事,从找来编剧或者搭建编剧组开始,就会支付酬金,这部分费用 200 万到 500 万不等。具体是改编一个已经成熟的故事,还是平地起高楼的弄一个原创剧本,还是要看制片人或者导演怎么定位。
除了演员,导演的酬金,各种想法的落地也很花钱。
先说演员。国内一线男演员,价码都在 2000 万左右,高的有 3000 万往上的。国内一线女演员,价格从 1200 万到 2500 万不等。这个费用浮动很厉害,如果剧本好,导演好,演员的费用会很低,可能 500 多万都能搞定。因为作为演员,如果是一个能打动他的剧本,能让他信任的导演,都是很乐意参与的,甚至他自己会投资,反而不要片酬,毕竟任何一个演员都是希望能得到奖项或者票房的肯定的。
再说导演,国内一线导演,价格 500 万到 1000 万左右,这个浮动也很厉害,但是再低,不会低于 50 万美金。这个是全球导演协会的一个规定,具体的以后再说。跟演员一样,好的剧本,靠谱的制片人,监制,也能让导演的片酬降低。
所以,明星加导演,再加其他演员,就按 3500 万计算好了。
然后就是各种想法落地了。如果演员导演的价位谈的比较低,导演也真想弄个旷世佳作出来,那么这部分制片人是要舍得花钱的。以前都是一支铅笔几张纸,把分镜画出来,现在因为特效特别多,光画已经没用了,还会直接用电脑建模,在三维空间中模拟动作轨迹和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一般会按主要场景来建模,也有肯烧钱的,按几组镜头来建模。
这部分的费用主要看导演想花多钱,演练到什么程度了。
紧接着,就是特别烧钱的美术部分开始了。
建模完成,接着就是落实,怎么能把之前都设想好的东西实打实的拍出来,哪些场景需要完成哪些拆分,都需要做哪些道具。基本上,大片的话,可能会为了一个镜头来单独做一个模型。
以《盗梦空间》举例
上图是盗梦空间中开头那个酒会的场景,这还属于传统的搭景。
上图是专门拍电梯爆炸那个镜头搭的景。
上面这个图有印象吗,是为失控状态中酒店打斗的那个镜头搭的景。
上面这个是为城市折叠搭的,满足运动轨迹用的景。
很多场景拍一个或者几个镜头就不用了,一部电影上千个镜头,这样的场景一般都是百十多个,累积起来可是笔不小的钱。
《桃姐》里面有一场戏,是投资人(还是制片人?)吐槽徐克搭景花超了好多预算。由此可见,这部分的价钱是很高的。
我没参与过亿元以上大片的制作,做过一个投资 3000 万的,那个电影前期美术用了整个预算的 15%,对于靠造型吃饭的大片来说,这个钱只会多不会少。
这部分费用估计在 2000 万好了。
然后是拍摄阶段。
这个阶段其实不是特别花钱,只要按拍摄计划走就行(风险主要来自导演拍 HIGH 了,延期,演员违约金可是笔不小的钱)。
这部分会有不少赞助,所以很多花销是不计算在成本里面的。
各种摄影器材,灯光器材,300 到 500 工作人员的费用,各种群众演员什么的。
高至上亿的大制作,大导演,摄影器材基本是不花钱的,赞助,灯光需要一些钱。吃饭需要一些钱,住宿会有很大折扣。拍摄地,不管是外景还是影视基地,基本都是赞助,由当地有关部门协调。
拍摄时间按 60 天计算的话,这部分费用 600 到 800 万吧。当然制片人制片主任能力不行的话,拍摄阶段的费用是可以高的没边的。
(来自 1 月 19 日的更新。评论里,有朋友质疑这里关于摄影器材的赞助是不存在的。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个摄影器材的赞助是真存在的。国内投资上亿的片子,不会找器材公司去租,大多都是直接跟厂商联系。主要花钱的设备,摄影机,升降,各种机械电子摇臂,航拍设备,很多都是赞助。当然,具体哪些是赞助,赞助力度有多大,就要看制片人的本事,以及导演摄影的名头有多大了。以前有机会跟鲍德熹老师聊过,他拍的大制作片子的摄影机都是厂商赞助的,因为这些大牛用了自家设备,那可是最好的广告。美剧《24 小时》的摄影也说过,他们当时筹备的时候,阿莱公司找到他们,希望能用他们公司的爱丽莎来拍。要知道投资上亿的大制作,一年也没几部,能让这些剧组使用自家设备,广告效果是大于那点租金的。)
最后当然就是后期制作阶段了。这个阶段特别特别花钱。
《赤壁》里面有一个镜头,士兵甲戳了士兵乙,士兵乙喷血倒地。大约 1 秒多,40 格左右的镜头,一个枪头戳破铠甲,喷血的特效,花了 2 万。
所以这个后期阶段要花多少钱,自行想象吧。
简单上几个图,都是《盗梦空间》的,图一,是简单的搭景加绿幕,后期做水的特效。图二,是实拍,后期合成轨迹,做少量渲染。图三,纯粹的建模,把人后期合到场景里面,做轨迹匹配。
然后,我们看看我们还有多少预算,3000 万多点吧。特效导演抽了根烟,咬咬牙,跟制片人说:“要不,您再想办法弄 1000 万过来吧”
——————————————————-分割线 -——————————————————-
看来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还挺高,那我再随便聊聊吧。
演员,美术,特效,就是投资上亿的大片主要花钱的地方。下面主要说说不同类型片的钱都是怎么花的。
《卧虎藏龙》,动作,武侠。
因为是和鲍德熹老师聊的,具体聊的都是技术上的事,没好意思问太多制作层面的事情,所以到底花了多少钱,我不知道确切数字。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种制作水准,绝对是远高于一亿人民币的。
首先,《卧虎藏龙》的演员不便宜,而且因为是好莱坞的制作,对演员利益的保护是很重视的。总费用占总投资的 35%左右应该是没跑的。
剩下的投资里面,主要花钱的是美术这块。首先,年代戏在造型上的特殊性,服装,道具,场景,现成能借用的很少,大多需要做。类似的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这部分都会很花钱。
同时,因为动作类电影的外景多,镜头拆的碎,机位多,灯光方案多,转场时间长,造成的结果就是拍摄时间长,那么这部分费用也就上去了。
《卧虎藏龙》没有用太多的虚拟技术,后期的特效没花多少钱。同理,那种追车,爆炸多的动作片,花销也主要是在美术上,但如果《铁甲钢拳》这种科幻动作片,那后期特效的费用就占了大多数。
《画皮 2》,魔幻。
直接跟庞总聊的,印象就是他一直在吹嘘他这个片子在后期上多么多么炫,花了多少多少钱。为什么只说了画皮 2 呢,票房高呗,说起来有面子。
确实,这类造型为王的电影,要想吸引观众,炫,幻的视觉体验少不了,那必须要在后期上下功夫。
《画皮 2》官方数据是投资 1.1 亿,具体有多少水分不清楚,但是 3500 万的特效费,这是庞总自己说的,应该也差不多。《画皮 2》里有很多镜头都是在绿幕空间中完成的,就是后期纯建模,把人放到场景中。庞总说《画皮 2》有 700 多处特效,反正我没细心数,但是可以知道,这片子很多的钱都砸在特效上了。当然市场表现也不错。因为高至上亿投资的科幻魔幻大片,故事已经不是最吸引人的了,视听才是,比如变形金刚系列,阿凡达皆是如此。
另外,特效化妆,服装也是笔不小的钱,参见《加勒比海盗》。
《智取威虎山》,战争。
徐克导演在北京盯后期的时候,有机会跟着某大牛一起去探了个班。
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给中国战争大片开了个好头,后续的战争片都对细节造型越来越重视。这类片子花钱多的,自然也是美术了。一炮过去,炸了,预先准备的碎片就要往外飞,炸完之后的样子,那也是美术组提前做好的,还要分析炸成什么造型,烧成什么样,置景的时候都需要注意。服装化妆也很费劲,一是复杂,二是人多。
徐导着重介绍了一下那个让他很爽的老虎,机械虎,动态捕捉,后期渲染。就那一场打老虎的戏,就没少花钱。要知道特效那是一帧一帧的做,1 秒的镜头,需要上百小时的工作才能完成,需要修改的像素越多,时间越长,烧钱是自然的。
另外提一句,声音。后期混录和拟音在战争片里,尤其是冷兵器战争片里特别重要,因为动作类型丰富,声音造型的内容丰富。士兵们的盔甲摩擦的声音,兵器划破皮肤的声音,子弹出膛声,掩体破碎声,甚至还有远处隆隆炮声,不一而足。所以战争片的后期声音混录也需要花不少的钱。所以当初徐老怪拍《智》的时候,业内人士不看好很正常,因为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风险高。
国内没接触过科幻,冒险类电影,就不举例了。
一般来说,投资上亿的大制作,都是以上这几种类型,因为有花钱的空间,同时花了钱也有回报的空间,因为造型对于这类电影极为重要,所以当得知《黄金时代》花了 7500 万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花这么多钱,必要性在哪?怎么往回赚啊!”
—–
看评论有人问起电影的利润是怎么分配的。
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因为作为一个商品,电影的长尾效应极为突出,我就简单说说好了。
做全国院线发行的影片,针对票房利润,一般来说都是出品,发行,院线这三家分账。
怎么理解这三家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把电影理解成一个商品,比如猪肉好了。
出品就像是养猪场,定位养什么品种的猪,花多钱,找会养这种猪的养猪专业户(导演)和他的团队负责把猪养肥。杀掉(后期制作),做成猪肉。
发行就像是分销猪肉的公司,负责把这家的猪肉吹上天,什么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这只猪跟之前的猪都不一样,这只猪有情怀,这只猪向某只猪致敬之类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随便吹,争取让尽可能多的餐厅感兴趣。
院线自然就是餐厅了,负责面向消费着把猪肉卖出去,餐厅有大的连锁餐厅,比如万达,博纳,华纳,小的呢也有作坊式的私人院线。
所以,猪肉还是那个猪肉,但是从养殖到分销再到零售,所有的人都靠这点猪肉赚钱。那么,猪肉买了钱,自然就是着三家分了。
一般都是出品发现院线各占三分之一的利润,当然也有其他情况,比如猪肉品质特别好,分销和零售都属于哄抢,那出品自然会要求多分一点;猪肉品质一般,分销吹的天花乱坠或者零售包装的比较好,那也会多分一些。当然这三家的分账,都是提前签订合同的,具体哪家分多少比例,是个很有意思的博弈过程。
自己养的猪被推向市场了,养猪专业户要去餐厅,面对食客分享养猪过程中的趣事,养猪花费了多少心血等等,为的就是让食客觉得吃这个猪肉,太值了。
有经验的食客自然就是影评人了,告诉大家这个猪哪部分好吃,哪部分不好吃。
另外还有不做全国院线发行的,这类影片的数量在国内也非常多。不少影片都是只做几个城市发行,因为受制于宣发费不够。也有重点做海外市场发行的,主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或者相关法规的限制。
总之就是各路大牛各显神通,想办法把猪肉生产好,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谁在卖的过程中作用大,出力多,分的自然也多。
至于电影商品带来的长尾,就太多了。
首当其冲就是广告。广告赞助可以抵消掉一部分投资,而广告商之所以肯赞助,有冲着代言自家品牌的某个明星,有冲着自家某个产品接着电影做全国推广。一部大电影产生的广告效果具体有多大我不清楚,但总之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根据电影开发出的书籍,游戏,电视剧什么的。这些开发需要购买电影版权,形成多次收益。
再有就是因为电影产生的各种论坛,讲座,节目,博主,大 V 什么的,也算是长尾中的一员。